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主办的全国教育技术专业系列展播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从7月27日起,我们会在周一至周五每天为大家介绍一所院校的教育技术系,并在每周六邀请当周展播院系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开展直播活动,在线与大家直接互动,对教育技术专业感兴趣的你千万不能错过!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周六(9月5日)上午9:30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位点负责人张琪老师参与直播、在线答疑,千万不要错过喔!
扫码观看直播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宣传片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教育学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培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生,先后于2000、2003年、2005年和2012年招收培养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次年招生培养高等教育学研究生;2009年获第六批教育硕士授权单位,2011年招生培养教育管理研究生;2010 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获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授权。2019年获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15年教育学作为校立项支撑建设博士点,2019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开始立项。
校园风光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淮北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引领教与学模式变革,所属县区被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
01
历史沿革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本专业于1994年招收专科生,2003年招收本科生,2013年招收硕士生,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高校设置较早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没有间断招生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
02
特色优势
构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立足“教育为本、技术赋能”的基本理念,依托“理论-实验-创新”三位一体模式,遵循“课堂-学校-社会”的实践路径,培养一专多能、技术敏感、创新为先的复合型人才。
打造知行合一、科研助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知行合一理念,通过实践基地、社会调查、作品展评、学科竞赛四个发力点,以教科研成果为支撑,形成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从师职业和创新创业能力。
形成应用导向、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
扎根一线,立足安徽,服务国家战略,以培养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学以致用的教育信息化人才。
03
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并与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学科与师资团队。
学科拥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7人,省级教坛新秀2名,1人获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重点项目。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
李怀龙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主要关注教学与学习系统中人的因素、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CALL)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等。
主讲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信息处理、教育统计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
安徽省经济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是多个CSSCI来源期刊评审专家。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中心智慧教育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多门专业课教学工作。
从教以来,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参与国家研发重点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等各类项目数十个。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近60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专著1部,参著多部,个人学术H指数为17。
张家年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徐影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淮北市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
从教以来,主持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在教育部及安徽省多媒体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奖。
主讲课程:《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理论》等。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教育。
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信息化、认知神经下的学前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主持多项省级重大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在《远程教育杂志》、《教师教育》等期刊上发表等学术论文数篇。
张坤颖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张琪
硕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编委、专家。发表SSCI、CSSCI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主持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重点项目、安徽省重大线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学习分析技术与方法》省重点建设教材、MOOC课程,国家精品教育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第一参与人。
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教育、学习分析、教育智能。
安徽省“国培计划”专家库培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主持多项省级重大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荣获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吴姜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李晓岩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等。
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比较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高教探索》等期刊发表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编导与制作。
主讲课程:《视听媒体技术》、《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电视编导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
吕振
高级实验师
王洪福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
主讲课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在CSSCI和SSCI发表多篇论文,承担《数据结构》、《教育信息处理》、《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学习、智能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信息化教学设计。
陈卫东 讲师
张全标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
主讲课程:《计算机基础》、《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脑图形处理》等。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关注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中的深层次学习、自适应学习等。
主讲课程:《计算机网络》 《数据结构》《3ds max动画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
庄自超 讲师
张慕文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关注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建设、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等。
主讲课程:《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UI设计》《Flash 动画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
04
建设成效
学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育人机制。获批多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虚拟现实教育、未来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建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形成一套面向未来教师发展、研究型教师的实训体系。
虚拟演播室
教育部协同育人“教育人工智能实践基地”
教育部协同育人“未来教师能力提升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脑电、眼动多模态学习分析实验
“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持续邀请全国教育技术学教授与中青年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开展协同研究、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省内外企业与院校合作,搭建智慧教学实践平台,学科实验室1000平方米,涵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软件开发、教育影视制作等,充分满足实践课程开设以及教学技能提升的需求。
以“金课”为导向,全方位开展混合教学
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学习分析技术与方法》课程,与其他高校共建MOOC课程。
《学习分析技术与方法》中国大学MOOC课程
科研素养反哺教学能力提升
近年来,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项,省重点教材1部。近五年来,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域内师范院校聚力联动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2019
·教育领导视角下研究生层次职前教师培养研究 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19
·以竞赛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19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三涯规划”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学生学科能力培养模式 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
·知行合一: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 2015
学生实践能力逐年提升
近年来,学生屡获教育部教指委竞赛奖、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奖、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师技能竞赛奖多项。
本科学制:四年制理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
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教育技术与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技术、教育人工智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摄影技术与艺术、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
特色课程: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High School IT),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Advanced Language Programing)。
“善精思” “厚基础”
学士培养目标:根据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以及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立足安徽省、辐射全国,培养富有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具备良好的人文和技术素养、掌握扎实的教育技术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教学系统设计师、技术变革教育的实践者与引领者打下坚持的基础。
研究生学制:三年制学术型硕士(教育学学位)。
开设课程:信息化与教育技术新理论、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信息化教学环境、教育人工智能、沉浸式课程与增强现实研究、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研究、核心文献精读。
毕业前景:学校、科研机构、媒体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教学、培训、科研、管理、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历年考研与就业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就业前景与未来发展潜力广阔。